江序心
17歲
中山女高
在雲門教室上課14年

溫柔又勇敢的孩子!溫柔的對待家人與朋友,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。

以噬菌體表現法篩選,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單株抗體SL1-B1辨識之抗原決定位

作品類型

文字

研究動機

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是一種非先天性疾病,好發於年輕女性,易造成各種血栓(thrombosis)、習慣性流產…等,皮膚的網狀青斑則是典型的APS症狀。目前已知anti-Beta2 GP1 antibody是APS實驗室檢驗中的指標性抗體,也是APS中引發凝血異常的重要抗體。此抗體導致過度凝血的原因是Beta2 GP1可間接的活化纖維蛋白溶酶原(plasminogen),成為纖維蛋白溶酶(plasmin)。纖維蛋白溶酶則可破壞形成凝血塊的纖維蛋白(fibrin)達到抗凝血的功能。反之,患者體內的anti-Beta2 GP1 antibody與Beta2 GP1結合後,會導致Beta2 GP1無法促使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成為纖維蛋白溶酶,因此造成血液中異常堆積的纖維蛋白無法被清除,形成血管內不正常的凝血塊,也就是血栓。
APS目前仍無法確定發病原因,治療方法通常是藉由服用抗凝血劑及抗免疫排斥藥物,進行症狀的控制,無法直接針對疾病的發生進行抑制。由於筆者是APS患者,想要對這個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Visvanathan S. al.(2003)的研究指出「分子模仿」可能是誘發APS的原因之一。分子模仿效應是指,一APS患者可能曾被某病原體(病毒或細菌)感染,而此病原體的蛋白質結構與體內的某個構造相似,導致體內用於辨識外來病原體的抗體,在病原體被清除後,轉而辨識體內具有相似構造的蛋白質,與蛋白質上的抗原決定位進行專一性的結合。
在本研究中,我推測APS中導致過度凝血的anti-Beta2 GP1抗體可能也是因為「分子模仿」的效應而形成,因此在合成胜肽後,分析其結構,並比對資料庫做確認。